《台湾地名e5变更》 |
![]() ![]() ![]() |
一、踏话头
陈国章(1995) tī《台湾地名学文集》序言讲:「地名(place-name)是人类对某一特定地点ia̍h是地区所号ê专名。地名学(Toponymy)是研究地名起源、读音、含义、演变、分布以及kap自然、人文环境之间ê关系ê学科。……二十世纪以后,地名学ê研究重点渐渐转做下面ê内容:1.研究地名ê语源、读音、含义kap演变,以及探讨民族ia̍h是族群分布、迁徙、惯习hi̍k者是生活方式特色;2.探究地名反映ê自然地理ia̍h是人文地理特色,复原当地自然hi̍k者是人文环境ê历史景色,进一步koh研究区域开发、环境演变ê过程;3.透过厘清地名隐含ê文化、历史、惯习等,来探究当地历史ê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组织各方面ê演化」。Ē-tàng知影地名ê读音kap演变mā是地名学ê重要课题。
我tī芦狄社区大学教台语课时,bat列出十个台湾地名:利泽简、景美、关渡、卓兰、后龙、石冈、北斗、鸟松、盐埔、车城,请同学念,全班十五名同学无一个ē-tàng念对五个以上。可见,明明是汉字地名,用母语来念suah tiāⁿ-tiāⁿ有发音无正确ê情形发生,因为大部份讲地名ê册lóng无标示读音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ê《台湾堡图集》、陈正祥ê《台湾地名手册》、洪敏麟ê《台湾地名沿革》、张德水ê《政治、种族、地名沿革》等册,所有台湾地名lóng无标出读音。日治时期安倍明义ê《台湾地名研究》,地名有日语假名注音,可惜有kuá台湾地名用日语假名标示出来,发音无够正确。Kan-nā陈国章ê《台湾地名辞典》(合订版)内底,各地名有罗马字标音,甚至iáu有Holo语kap Hakka语之分,Holo语koh有漳泉音之别,ē-sài讲是用心良苦,可惜iáu有真tsē地名无收入辞典内底。
讲到地名ê演变,几本研究台湾地名ê册虽然lóng有提起,但是地名ê变化所引起语音ê变化,以及按怎变化,大部分mā无说明。所以,本文beh tùi语音变化这点切入,来探讨日治时期大正九年(1920年)台湾地名大变化,所连带发生ê地名读法语音变化。
二、台湾地名ê命名kap变更
台湾地名变更有几个原因:
(一)移民者变更原有地名念法
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,早期ùi中国沿海各地,特别是福建、广东渡海来台ê移民上tsē,in来台湾了后,虽然是照原住民(旧称高山族kap平埔族)号ê地名,但是大部分lóng改用发音接近ê汉字做地名。譬如,Ketakalang族人ê 「banka」(原意是独木舟),经过闽系汉人改用汉字称呼做「蟒葛」、「蚊甲」、「蟒甲」等名,最后定名做「艋舺」。Koh亲像Kavalan族人ê 「lo-tong」(原意识猴子),经过闽系汉人改用汉字号做「老懂」,最后定名为「罗东」。
(二)统治者kap移民者拓垦时号新ê地名
明郑时期留落来一kóa地名,亲像左营、前镇、后劲、林凤营、新营、下营等;早期来台移民者拓垦时mā有号新地名,譬如头份、十八份、三张犂、头围、二围、壮围、二结、五堵、木栅、土城等。